近年來,玉樹市教育系統(tǒng)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,錨定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為目標,以增強學生綜合素養(yǎng)為重點,密切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(fā)展,堅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思政課融合,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、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,培養(yǎng)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一、堅持“黨建引領”,把穩(wěn)育人“方向舵”。
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堅持黨領導的校長負責制,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創(chuàng)建“四個典范校園”作為辦學治校、立德樹人重要標準,不斷強化學校黨支部政治功能,在各中小學構建了以政教處(教導處)、團隊、年級組及班主任為主線的德育工作體系,為辦好學校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,不斷引領學校育人方式改革。探索立德樹人有效載體,強化紅色文化教育,以史育育人、為國育才,致力培育德智體美勞“五育并舉”的時代新人。二是熔煉黨員精神,貫穿以黨員為主體的基本思路,嚴格黨內政治生活,聚焦組織力提升,做全體教職員工的師德表率、教書育人表率。夯實“三會一課”制度,提高“三會一課”質量,嚴格落實民主生活會、組織生活會、民主評議黨員、談心談話和主題黨日等制度,內容形式更加豐富、政治要求更加嚴格。通過開展各類活動,黨員干部率先垂范,在服務師生、學校內涵發(fā)展、學科素養(yǎng)特色創(chuàng)建過程中奮勇爭先。
二、創(chuàng)新思政教育,打好育人“組合拳”。
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頭腦,構建思政小課堂、社會大課堂和育人全課堂協(xié)同聯(lián)動的育人體系。一是以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”為主線,充分利用隆寶鎮(zhèn)紅色教育基地和禪古村感恩教育基地,積極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學習,切實增強未成年人的愛國情懷。開展每周國旗下講話活動,每月主題手抄報活動,組織學生參觀玉樹州博物館、地震遺址等60余場次,參與學生3000余人次,結合“民族團結進步月”節(jié)點,開展集中宣傳活動30余場次,舉辦民族團結知識競賽3場次,全面營造“民族大團結”良好社會氛圍。二是利用重要節(jié)慶節(jié)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,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中陶冶情操,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(yǎng)、樹立堅定的家國情懷,鑄牢民族團結和感恩意識。深入開展“石榴籽課堂”系列主題活動,全面實施新時代新人培育工程。全市中小學校扎實開展“開學第一課”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“進學校”活動、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系列活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活動,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。三是進一步培養(yǎng)學生的興趣愛好,組建“原生態(tài)歌舞藝術團”“藏族童聲合唱團”,成立“大唐畫室”“紅領巾記者站”,積極為學生搭建素質教育開展平臺和“走出去”展示平臺。堅定堅決推行使用國家統(tǒng)編教材,全市幼兒園運用好國家通用語言保育教育,中小學運用好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統(tǒng)編教材。我市第一幼兒園在2023年榮獲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先進集體”稱號。
三、抓好隊伍建設,點燃育人“強引擎”。
一是聚焦打造示范校品牌,以“黨建+思政、德育、師德建設、教學教研”為載體,推動教育系統(tǒng)校園文化“一校一品牌”建設,全市創(chuàng)建“紅色基因示范校”7個、“四個典范示范校”1個。利用主題班會、隊會、升國旗儀式、專題講座等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,參與2萬余人次。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先進學校和“五育并舉”的高質量素質教育典范學校。玉樹市第一民族完全小學、玉樹市第三民族中學、玉樹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學被評為2023年民族團結示范校,玉樹市巴塘鄉(xiāng)拉吾尕教學點更名為“石榴籽小學”。二是充分調動教師優(yōu)勢資源互補,建立和完善教師支教長效工作機制,促進我市基礎教育均衡發(fā)展。其中我省東部地區(qū)來我市支教教師31人,2024年秋季學期我市城鄉(xiāng)間交流輪崗教師30人,10名學校年輕干部入選全州校長后備人才培養(yǎng)計劃,累計開展校長培訓36人次,與浙江大學學前教育集團合作建成我市首個特級名師工作室。
通訊員投稿
手機版
| 教育頻道






